用户登录 | 旧网入口 | English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学位点介绍

学院首页>>网站老版>>招生就业>>研究生招生>>学位点介绍

博士学位点介绍


080100力学(一级学科)

力学学科在建校之初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对口援建。首任校长朱兆祥教授和副校长王礼立教授为学科创始人,重点发展了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后来又大力发展了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近年来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船舶海洋工程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学学科一直是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1994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工程力学硕士点,2007年获批工程力学二级博士点,2008年和2012年连续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0年获批“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获批力学一级博士点。现拥有力学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一级硕士点和工程力学本科专业。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不断创新进取,获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近5年来力学学科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防军工重点项目1项。爆炸与冲击动力学方向,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事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重点研究爆炸冲击载荷下金属、钢筋混凝土、轻质合金等材料的变形及断裂机制、力学响应和动态碎裂特性,解决了国防设施抗爆抗冲击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固体力学方向,服务电子信息领域,加强力学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型磁电功能材料、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周期结构超材料以及新型压电传感器设计等力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成功构建了结构有序CTGS横向场激励压电传感器,与传统的石英晶体器件相比能取得6倍以上的电特性灵敏度,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流体力学方向,服务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研究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材料腐蚀机理及耐久性预测理论,发展了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腐蚀损伤演化的理论,建立了化学-力学的腐蚀损伤演化方程,着力解决海洋工程结构耐久性问题,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同时,以力学学科为引领,推进大工科建设,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拓展了智能制造、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船海工程与动力学、新型磁电功能材料、生物力学等新领域,带动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部分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以及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等奖项。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置学科交叉课程,形成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强基计划”“新工科”等建设要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按照精英化、国际化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合理增加学生课业内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度,形成了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需求的力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并通过国际合作计划强化了国际特色。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以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力学理论基础、独立从事力学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社会服务方面,坚持需求导向,面向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防重大需求,“大型桥梁防船撞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于浙江象山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7座跨海大桥,最新研发的拦阻新技术即将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围绕浙江和宁波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依托浙江和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开展力学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材料和结构在多场和多过程耦合作用下的设计、制造、服役全寿命周期的变形、损伤、老化、失效等规律研究,解决全寿命周期分析设计和超声波无损检测方法创新、通讯射频滤波器的高性能微声芯片设计、物联网高精度压电传感器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和支持。

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强大,围绕领域研究前沿开展工作,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出色。力学学科有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并开展合作研究。力学学科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一流的科研设备,研究工作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同时学科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也有灵活多样的短期访学合作安排,能支持博士生快速进入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力学学科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等国外著名高校开展双学位培养计划,全面支持优秀学生在国际学术前沿完成学业,丰富学识和阅历,助力高能职业生涯。

学位点负责人王骥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主任,主要从事压电声波器件结构的高频振动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宁波市“智能制造2025”等多个重要科技项目,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多项,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日本精工爱普生(Seiko Epson)公司科研二等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专业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国际期刊Structural Longevity主编,曾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第49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和国家和地方多个部门和项目的技术评审专家,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并经常在国际会议和科研机构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宁波大学力学一级学位点所覆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01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方向主要聚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围绕应力波传播、材料与结构动态断裂及超高速成形、军事工程毁伤防护等领域,开展强冲击、超大电流脉冲加载、超高周循环荷载下材料和结构的变形行为、本构响应、断裂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跨海大桥安全防护、结构毁伤评估方法与应用、抗冲击先进材料高通量力学设计、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调控等应用研究。学科方向负责冲击动力学、应力波、断裂力学、高等工程数学等基础课程。

方向负责人:周风华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航空宇宙工学科(系),获得工学博士,曾任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科学家。2006年全职回国任宁波大学特聘教授,2008年获聘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冲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外专利2项,国内专利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02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方向主要聚焦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力学研究领域,开展多场和多过程耦合作用下智能材料与结构的本构、变形和力学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声子晶体/超材料结构波传播与调控、航天固体动力材料微结构与物质演化、多场耦合老化损伤与寿命评估以及复杂结构无损检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揭示材料和结构在多场和多过程耦合作用下的设计、制造、服役全寿命周期的变形、损伤、老化、失效等规律、负责材料力学、弹性力学、计算力学,振动、结构动力学、振动测试等核心基础课程。

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浙江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东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博士,美国Rutgers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负责人,目前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力学、复杂介质和超材料结构波传播等研究,主持5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某重大项目子项目和多项预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引用2000多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得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03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

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方向主要聚焦湍流与流动稳定性、流变学等研究领域,聚焦微重力环境下非牛顿流体的界面流动与流动失稳,发展湍流理论及其高效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和流动稳定性对单晶硅生长的重要作用。流变学注重发展非线性黏弹性本构理论和传热传质理论,研究结构在多物理场和多化学过程耦合作用下的非牛顿流体的微流动与损伤流变学,以海洋环境下工程结构抗腐蚀为主线,重点聚焦工程结构在潮汐、海流、海浪、孔隙微流动与侵蚀性离子传输以及复杂环境下材料腐蚀损伤演化与抗腐蚀技术等应用研究。方向承担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重要基础课程。

方向负责人:陈建康,二级教授,宁波大学首批浙东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力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性离子传输与结构腐蚀损伤的研究工作,在离子传输与腐蚀损伤的化学-力学耦合理论方面有原创性贡献。2)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学-力学性能的耦合理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会议文集2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04动力学与控制

动力学与控制主要聚焦压电声波器件的高频振动及其应用、机械设备振动、振动测试技术、振动控制、精密定位与控制技术等技术领域,结合电子通信、传感器、测试技术、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新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等产业开展研究工作,主要课题包括结构非线性振动分析、弹性结构振动、测试技术、声波器件、精密定位与驱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承担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内外企业的科研项目。方向负责振动、结构动力学、振动测试等课程。

方向负责人:王骥研究员

05船海工程与动力学

船海工程与动力学是力学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聚焦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船舶新能源设备等相关的力学方面问题。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及其能源利用、新能源储能设备中的流-固-热复杂应力状态、多物理场相互作用、复杂结构动力响应与非线性控制等挑战性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形式在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与力学学科的其他方向联系紧密,在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互为补充与支撑。

方向负责人:袁金良教授,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源科学系全职教授,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海洋工程及科技学会会士、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特聘专家、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是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也是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期刊副主编和编委。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会议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奖、高水平国际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06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

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是力学与土木工程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聚焦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岩土体力学性质、边坡稳定性、组合结构及工业化技术、隧道和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在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价、能源地下结构和地下储能、寒区隧道力学与工程、钢-竹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和防灾、桥隧检测加固技术与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学科方向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处挂靠单位。

方向责人夏才初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地下结构与岩土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力学研究,完成和承担多项高级别研究项目,目前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61

邮编:315211

E-mail:renyinping@nbu.edu.cn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s://tutors.eol.cn/web/index/indexb?service_id=36&type=1


硕士学位点介绍


080100力学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1998年获批工程力学硕士点,2011年获批成为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获工程力学博士点、2018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力学学科始建于1986年建校之初,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突出力学与材料相结合,开展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响应、应力波传播特性等研究,在国内外形成自身特色,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经过30余年发展,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电磁固体力学与声波器件力学、近海结构工程力学等跨学科研究及应用开发领域不断发展,为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单位。学科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压电声波器件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形成特色,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建有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批成为浙江省“近海冲击与安全工程”重中之重学科,一直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获得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科研成果曾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本学科以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方法和技术研究为重点,面向防护工程、电子器件、工程材料、近海工程、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系统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瞄准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力学一级硕士学位点覆盖力学学科的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工程力学(方向负责人:董新龙教授);该方向以材料和结构在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响应、材料动态破坏为研究特色,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并重,近年来研究涉及:材料动态本构特性、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失效的宏观及微观机理(包括层裂、绝热剪切破坏、冲蚀等)、动态碎裂、大型近海工程结构冲击响应及安全监测、爆炸毁伤等;

(2)固体力学(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致力于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行为研究,在磁电弹性力学、复杂介质波传播、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力学、导电聚合物力学行为等方面形成特色,包括:复杂介质与结构中弹性波与调控、磁电弹性力学、力学与化学耦合作用下材料损伤力学与耐久性及界面力学与失效机理;

(3)动力学与控制(方向负责人:王骥教授);针对压电声波器件的高频振动具有结构尺寸小和振动频率高等特点,同时也包含器件的特别问题如高频和多材料和多场耦合等,开展压电声波器件的非线性高频振动、非线性动力学和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研究;

(4)流体力学(方向负责人:陈建康教授);致力于流体运动中的传热传质、流固耦合效应和流动稳定性研究,包括:非牛顿流体的稳定性流动及传热传质、高温换热器等新能源动力设备中多尺度传热传质过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

学位点负责人:董新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材料和结构冲击动力学、材料动态破坏等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其它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著《材料动力学》研究生教材。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现为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委员。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学校“浙东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人。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s://tutors.eol.cn/web/index/indexb?service_id=36&type=1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61

邮 编:315211

邮 箱:renyinping@nbu.edu.cn



080200机械工程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学科2003年获“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18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术硕士学位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2018年);“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连续两次获批宁波市重点学科(2007年,2012年)。拥有“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等。

机械工程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级特优人才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优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11人(其中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3人)、宁波市甬江学者2人、Elsevier高被引学者2人(2014-2016连续3年);教授17人,博导16人,博士学位教师51人。近五年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46项;发表SCI/EI论文203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2项。

学位点现设有6个研究方向:(1)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负责人:崔玉国教授);(2)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负责人:李淑欣教授);(3)车辆工程(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4)工业工程与制造系统(方向负责人:阮殿波教授);(5) 塑性成形工程(方向负责人:束学道教授);(6)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方向负责人:董芳艳教授)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在回转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其中EI、SCI收录近100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等专著6部。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s://tutors.eol.cn/web/index/indexb?service_id=36&type=1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61

邮 编:315211

邮 箱:renyinping@nbu.edu.cn



085500机械(专业学位硕士)

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依托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创新团队开展工作。

学科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学位点现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

(1)机械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先进成形与精密制造技术、特种轧制与加工、精密驱动、机电系统控制、信号与图像处理、机械设计方法、产品性能仿真、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工程摩擦学与设计等;

(2)智能制造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智能系统、计算智能等。

(3)机器人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人机交互及情感计算、感性计算、机器视觉与触觉等。

(4)车辆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汽车多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汽车振动与噪声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性等。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级特优人才3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151人才11人(其中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2人、Elsevier高被引学者2人(2014-2016连续3年);教授27人,博士学位教师81人。

近五年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46项;发表SCI/EI论文203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2项。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在回转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其中EI、SCI收录近100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等专著6部。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s://tutors.eol.cn/web/index/indexb?service_id=36&type=1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 87609961

邮 编:315211

邮 箱:renyinping@nbu.edu.cn



 
Copyright © 2013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绣山工程楼
咨询电话:0574-87600302 传真:87608358